2023, 25(2):1-6 25. DOI: 10.16297/j.nuaass.202302001
摘要:文明形态的创造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文明观做指导。平等、互鉴、对话、包容是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的高度凝练,是提出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思想基础与价值导向。“平等”是消除文明偏见、推动文明进步的前提与基础,是人类文明追求的核心价值之一;“互鉴”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有效形式,是中国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开拓的多维度文明交流形式;“对话”是消解话语霸权、融合文明差异的有效途径,是人类文明进步不可或缺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包容”是当代多元文明发展的鲜明时代要求,是超越文明冲突、推动文明形态演进的不竭动力。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要坚持以平等为基础、互鉴为形式、对话为途径、包容为动力的新文明观,创造既符合中国国情又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2023, 25(2):7-10. DOI: 10.16297/j.nuaass.202302002
摘要: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不同时期的中国国情,励精图治、克服万难,创造出了中国人民迫切需要和世界人民高度认同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人类共同历史发展方向及时代呼唤的体现,也是独立自主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真实写照,更是现代世界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时,坚持以本国实际为立足点,坚持以我们党百年奋斗历史为实践根基,坚持以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为内在传承,坚持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也融入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实现了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的华丽转型,深刻蕴含着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文化自信的精神基因。
2023, 25(2):11-18. DOI: 10.16297/j.nuaass.202302003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问题发表了一系列创新性论述。这些论述既赓续着马克思主义家庭观,又承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对当代家庭现实问题的回应,又是对习近平个人丰富且独特人生阅历的经验总结。这些论述以“家庭、家教、家风”为主线展开,构建了逻辑严密、内容完备、实践指向鲜明的家风建设体系,系统回答了当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地位、基本内容和建设路径,对于弘扬传统美德、坚定文化自信、涵养政治生态等具有重大实践意义。
2023, 25(2):19-25. DOI: 10.16297/j.nuaass.202302004
摘要: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源头与集合,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出场、科学凝练和庄严提出,不是意识形态的程序化建构,而是贯穿着丰富伦理意蕴的精神活动。在伦理视域下,伟大建党精神以求真向善为价值目标,以知行合一为伦理品格,以勇于斗争为实践动力,以人民至上为最终价值旨归,由此形成一个逻辑自洽、价值取向突出、内涵层次丰富的伦理学理论体系。
2023, 25(2):26-32. DOI: 10.16297/j.nuaass.202302005
摘要:国家与个人之间的悖论性关系是马克思关切的一个重点,也是现代国家治理面对的重要议题,因而值得深入研究。霍布斯提出的社会契约,只能适当缓和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张力关系,而无法彻底解决两者的悖论性关系。黑格尔把国家视为一种精神、理念,并且将现实的、个体性的国家理解为作为精神的国家实现自身发展的中介,由此思辨性地解决了国家与个人之间的悖论性关系。与霍布斯的妥协性、黑格尔的唯心性解决方案不同,马克思的解决方案是彻底的、唯物的,同时也是科学的。马克思从辩证唯物主义出发,揭示出国家的本质是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并且科学论证了随着共产主义的实现,国家必然消亡,国家与个人之间的悖论性关系也将由此得到彻底解决。
2023, 25(2):33-37 69. DOI: 10.16297/j.nuaass.202302006
摘要:在赫勒看来,日常生活领域属于“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范畴,而主体应追求由自在自发的生存状态向自由自觉的发展状态的转变,即由“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向“自为的”类本质对象化的转变。具体来看,主体的这种转变体现在三个方面:由作为个人“自在存在”的特性向作为个体“自为存在”的个性的转变;由作为个人“自在存在”的日常知识向作为主体“自为存在”的理论知识的转变;由作为个人“自在存在”的日常交往向作为主体生成“自为个性”的交往的转变。而日常生活中主体这三个方面的转变对人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主体要素的支持。
2023, 25(2):38-49. DOI: 10.16297/j.nuaass.202302007
摘要:工作组是装备制造过程的常见生产方式,通过不同技能水平的人员搭配和组内相互学习从而实现任务的高效处理,考虑员工负荷均衡率、交货期等因素可以更好地配置工作组资源实现工作组任务优化调度。以最大完工时间、员工负荷均衡率、总延迟时间为目标构建单工作组多目标任务调度模型,用数学化语言对交互学习效应和人员加工可中断现象进行科学表征,基于帕累托解集设计了融合启发式规则和双层关联编码的改进多目标遗传算法,并设计不同规模、不同人员结构的测试算例验证所构建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所构建的模型和算法能够实现工作组任务优化调度。
2023, 25(2):50-58. DOI: 10.16297/j.nuaass.202302008
摘要:在由物流大国迈向物流强国的进程中物流质量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研究物流质量对物流产业发展的影响有利于全面认识物流质量在物流产业发展中的驱动作用,为推动物流产业转型发展进而加快物流强国建设进程提供理论及实践参考。本文在分析物流质量对物流产业发展影响机制的基础上,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综合分析物流质量对物流产业发展的线性作用、非线性作用及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物流质量对物流产业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物流质量对物流产业发展的积极影响逐渐增大;随着物流质量的提高其对物流产业发展的贡献呈现出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当物流产业发展水平较高时物流质量对其的积极影响更大;物流质量与物流产业发展之间存在正向互动关系,但就长期来看其强度有待提高。因此,提出对策建议:立足于区域发展的实际,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的物流质量提升策略;依托创新发展实现动力转换,构建以质量驱动为主的物流发展模式;中央与地方协调联动,稳步推进物流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
2023, 25(2):59-69. DOI: 10.16297/j.nuaass.202302009
摘要:中美贸易战对两国经济以及世界经贸格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农产品部门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这一背景下,针对未来可能的贸易风险进行相关研究。将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对中美农产品贸易的现状进行评估,并借助GTAP模型,对中美贸易摩擦进行情景模拟,主要研究关税壁垒对我国主要农产品部门生产和贸易行为产生的影响。对模拟结果分析后发现,征收关税对两国宏观经济产生负面影响,破坏了两国贸易流量;就农产品部门来说,对不同部门会造成不同的贸易效应,并影响部门产出。
2023, 25(2):70-75. DOI: 10.16297/j.nuaass.202302010
摘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制度中存在着平等协商的理念,这体现了私法自治的特点,但如果仅从私法角度解释该项制度显然不能真正体现该制度内涵,存在解释力不足的问题。现代行政管理职能演变的轨迹昭示,协商方式并不是私法领域所独有的解决争议的方式,行政机关在解决现代公共性问题时,已然逐步采用了包括协商在内的新的行政管理手段。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双方当事人就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相关问题进行协商,目的是通过平等对话的方式,合作解决环境问题。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的过程中,应当合理把握行政赋权和行政控权的关系,既要赋予行政机关一定程度的裁量权,最大限度地维护公共利益,又要从内外部两个方面对行政机关进行控权和监督,防止行政权滥用造成协商的不平等和严重失衡。同时,要在法律上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制度,真正体现该制度的独特优势。
2023, 25(2):76-82. DOI: 10.16297/j.nuaass.202302010
摘要: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责任在《民法典》中得到确认,“故意+情节严重”是其构成要件。然而,故意的认定较为模糊,碍于制度的落实:基于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特殊理念、知识产权保护的应然限度以及法律解释的多元化,各界对故意概念形成了多种解读,具有较大争议。此外,还存在故意的认定标准不统一、故意与情节严重的认定因素存在交叉的问题。鉴于此,应当立足知识产权特质和侵权特征,依据惩罚性赔偿的内在机理,在利益平衡理论的指导下,建立对故意认定的系统认知。一方面,形成对民法体系下的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责任的正确认识;另一方面,细化故意认定的相关规则。
2023, 25(2):83-88. DOI: 10.16297/j.nuaass.202302012
摘要:凝练新时代航天精神,是对航天“三大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是对航天精神本质的总结和概括,是助推航天强国的精神支撑和文化引领。其生成逻辑在于:党的领导是根本,航天强国为使命的理论逻辑;内含国防系统的基因,以科学精神为根基的历史逻辑;自力更生为原则、自主创新为活力的实践逻辑。其核心内涵体现在:热爱祖国、甘于奉献的家国情怀;改革创新、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严慎细实、协同攻坚的工作作风;胸怀世界、勇攀高峰的科学追求。建构“知情意行”的航天精神弘扬路径,促使新生代航天人从认知上坚定信念、从情感上汇聚力量、从意志上增强自信、从行动上践行初心,继而转化为航天强国接续奋斗的实践动力。
2023, 25(2):89-95 101. DOI: 10.16297/j.nuaass.202302013
摘要:基于技术异质性,利用Meta-frontier BCC模型,分析在共同前沿与群组前沿下2016-2018年我国93家沿海机场的运营效率,并结合两种前沿面下的技术差距比率和相对产出的差异,探讨我国沿海机场的技术偏向。结果表明,不同地区机场在共同前沿下效率均值皆小于群组前沿下效率均值;东北地区机场在不同前沿下效率均值差距较大,应重点提升东北地区机场运营效率;大多数机场应调整技术改进方向,合理配置客、货运资源,提高机场运营效率,实现机场技术进步。
2023, 25(2):96-101. DOI: 10.16297/j.nuaass.202302014
摘要:在二十世纪中后期,图像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符号和审美样式,直接带来了图像批评在文艺批评方法论中的兴起。消费主义时代到来后,工具理性和技术至上主义使艺术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巨大变革,新的艺术批评随之而来。图像批评拓展了接受美学,以直观、丰富的艺术形式展现于读者面前。当代艺术图像的批评策略,从文本批评的内视角、作品结构的多维度、作品主题的多元化、作品外延的延展等角度进行。从叙事模式、观察视角、批评方法来看,图像批评是对传统艺术批评更高维度的承接和革新。
2023, 25(2):102-107. DOI: 10.16297/j.nuaass.202302015
摘要:文学与绘画的某些门类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容易形成跨媒介的钩联与融通。宋代闺怨仕女画与诗词的同意象互文互构,既是长期以来文学对绘画的强势影响所致,也是宋代细腻婉约的时代文艺风格使然。本文以《绣栊晓镜图》和《妆靓仕女图》为例,以画中的水意象为切入点,挖掘宋代闺怨仕女图中水意象牵引下的诗性隐喻与隐性叙事,探索宋代仕女画中隐含的时代文艺精神。
2023, 25(2):108-115. DOI: 10.16297/j.nuaass.202302016
摘要:为了保持美国研究型大学在世界大学中的领先地位,美国研究型大学及相关机构对大学的竞争力进行了重新规划,处于创新发展时代的美国研究型大学在竞争力发展选择上突破了仅与同行比较的传统竞争力路径,把自身的发展主动融入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其中政府、相关组织与大学对于研究型大学竞争力发展共同的政策导向与战略选择是:把基础科研能力的发展作为创新根本动力;注重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世界一流的创新人才培养;推动创新创业的新型大学发展。
2023, 25(2):116-124. DOI: 10.16297/j.nuaass.202302017
摘要:2000年以来,中国教育治理研究在治理理论和国家治理现代化战略推动下,迅速从起步阶段跨入发展阶段,关键词逐渐聚焦,研究主题日渐凸显,概念体系初步形成,涌现出系列代表学者及成果,形成了教育治理的中国理解、中国价值、中国方案和中国话语,为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学理支撑,发出了教育治理的中国声音,为全球教育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未来中国教育治理研究需强化基础理论研究,注意教育的特殊性研究,注重落地方案研究,加强实证研究,深化中国特色教育治理道路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