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24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纪念灰色系统理论创立40周年
    • 中国原创灰色系统理论的创立、发展与国际传播

      2022, 24(4):1-10. DOI: 10.16297/j.nuaass.202204001

      摘要 (13) HTML (0) PDF 653.98 K (2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梳理中国原创灰色系统理论的创立、创新和发展过程。对中国从事灰色系统理论的学者通过国际合作以及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加强原创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着力建设和发展国内国际学术组织、组织召开国内和国际学术会议、创办高水平国际学术刊物等重要举措,将中国学者原创的灰色系统理论不确定性系统研究分支一步一步推向国际学术舞台的全过程进行了系统总结。对建设和发展中国原创学说、推动中国原创学说走向世界学术舞台具有借鉴意义。

    • 灰色预测:思想、方法与应用

      2022, 24(4):11-18. DOI: 10.16297/j.nuaass.202204002

      摘要 (22) HTML (0) PDF 570.12 K (2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系统预测是科学决策和管理优化的前提条件,灰色预测模型既是一类新的预测方法也是灰色系统理论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本文深度解构灰色预测模型的建模思想,总结灰色预测模型建模分析步骤,并根据模型形式将灰色预测模型总结为具有线性结构特征和其他类型,考虑模型的形式是连续型、离散型和建模变量是单变量、多变量情形,进一步细分为连续型单变量灰色预测模型、离散型单变量灰色预测模型、连续型多变量灰色预测模型、离散型多变量灰色预测模型;最后,综述了灰色预测模型的理论和应用进展,以期呈现灰色预测模型和应用的前沿动态。

    • 灰色系统理论在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应用综述

      2022, 24(4):19-31. DOI: 10.16297/j.nuaass.202204003

      摘要 (24) HTML (0) PDF 714.79 K (2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灰色系统理论已广泛应用于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基于Web of Science(SCI)、Scopus和Science Direct数据库,通过对其2011-2021年之间收录的灰色系统理论应用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包容等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总结灰色关联分析、灰色预测、灰色聚类评价模型以及灰色决策模型等灰色系统方法在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应用情况。结果表明,近年来,灰色系统方法在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应用文献呈快速增长趋势,应用范围遍及可持续发展的各个领域。其中近半数论文发表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国际顶级期刊上。不少文章由于选择的问题意义重大,采用的灰色系统方法和模型先进适用,通过对所占有的贫信息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取得了具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成果,受到广泛关注和大量引用。

    • 灰色系统在工程科技领域的应用分析:基于SATI和CiteSpace文献计量

      2022, 24(4):32-38. DOI: 10.16297/j.nuaass.202204004

      摘要 (17) HTML (0) PDF 1.40 M (2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1982—2022年间CNKI数据库中工程科技Ⅰ辑和工程科技Ⅱ辑所收录的22 422篇有关灰色系统相关理论和方法文献为数据来源,采用文献计量法和可视化分析工具CiteSpace和SATI,首先从发文趋势、作者、研究机构、文献来源四个维度分析了工程科技领域内灰色系统相关内容的宏观研究趋势,局部研究热点以及合作研究情况;其次基于关键词共现,聚类研究了过去40年的研究热点和演化过程;最后利用关键词突现图谱分析了该领域灰色系统相关理论和方法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 灰色系统理论创立、发展大事记(1982-2021)

      2022, 24(4):39-40. DOI: 10.16297/j.nuaass.202204005

      摘要 (10) HTML (0) PDF 287.78 K (2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1982年,邓教授在Systems&Control Letters上发表了第一篇灰色系统理论论文Control problems of grey systems,标志着灰色系统理论问世。1984年,首届全国灰色系统理论与应用学术会议在山西太原召开,邓聚龙教授担任大会主席。1985年,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了邓聚龙教授的第一本灰色系统理论专著《灰色系统(社会·经济)》。1985年,经武汉市科协批准,成立了武汉灰色系统咨询部。1986年,灰色系统理论课程被纳入华中科技大学和河南农业大学的研究生培养计划。1987年,经武汉市科协批准,成立了武汉(全国)灰色系统研究会,邓聚龙教授担任理事长。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研究
    • 新中国工业精神的生成逻辑、基本内涵和时代价值

      2022, 24(4):41-51. DOI: 10.16297/j.nuaass.202204006

      摘要 (59) HTML (0) PDF 629.13 K (2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中国工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价值引领。其生成逻辑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文化滋养;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工业化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实践。新中国工业精神内涵丰富,蕴含着新中国工业奋斗的核心信念、工业进步的指导原则、劳动者在工业建设中熔铸的优良品质和拼搏精神、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致力于实现工业现代化的使命担当。弘扬新中国工业精神,能为新时代凝聚高素质工业人才队伍、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 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原初语境、思想空间与当代价值审视

      2022, 24(4):52-59. DOI: 10.16297/j.nuaass.202204007

      摘要 (12) HTML (0) PDF 529.11 K (2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社会理论的原初语境包括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三个方面,继马克思、恩格斯之后,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呈现出丰富多元的叙事空间。“第二国际”以来,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出现分野、分裂,不同阶段表征出不同特征和不同影响,对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发展的思想史要辩证评价、理性审视。应坚持准确理解理论与正确指导实践相统一、坚持无产阶级政党与人民利益相统一、坚持阶段性目标与终极目标相统一,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创新发展。

    • 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2022, 24(4):60-66. DOI: 10.16297/j.nuaass.202204008

      摘要 (10) HTML (0) PDF 562.40 K (2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当前中国社会价值多元化的现实图景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观领域的话语权,牢牢掌握社会价值建构的主导权,是巩固文化自信、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价值观领域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着西方“普世价值”话语霸权冲击、话语体系建设滞后、话语传播能力不足、网络阵地建设薄弱等多重困境,使得其话语影响力被削弱。因此,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需要将人民的普遍需求转化为共识性的话语表达,彰显话语本质;将党的执政优势转化为实现价值目标的治理效能,提升话语权威;促进多元价值观话语的互动融合,丰富话语内涵;将中华民族愿景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破除西方话语崇拜;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优势互补,推动话语传播。

    • >经济与管理研究
    • 城市交通能源结构与碳达峰情景分析——以南京为例

      2022, 24(4):67-78. DOI: 10.16297/j.nuaass.202204009

      摘要 (5) HTML (0) PDF 1.34 M (3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交通部门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转型是城市范围内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关键。而交通部门在用能结构、排放形式、功能等方面具有多重差异性,现有研究往往基于宏观模型测算,无法充分体现交通能源消费的差异性和复杂性,本研究基于城市交通能源消费数据,以南京市为例,测算了不同类型城市交通CO_2排放总量,并针对南京市是否可以在2030年前实现交通碳达峰目标展开讨论。结果表明:城市交通能源结构低碳化转型对南京市在2030年前实现城市交通碳达峰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私人交通工具使用强度降低对达峰时间影响较小,对降低峰值作用较大,机动车排放控制技术的发展可以有效降低峰值但对达峰时间无明显影响。

    • 面向碳中和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研究综述

      2022, 24(4):79-89. DOI: 10.16297/j.nuaass.202204010

      摘要 (40) HTML (0) PDF 627.17 K (2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规模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必由之路。在对国内外有关可再生能源内在机理和演化路径的相关研究进行搜集、整理的基础上,从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律、影响因素、发展情景和发展路径几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回顾。发现对可再生能源影响因素及规律探究通常基于一般发展情景,以“碳中和”“碳达峰”为分析背景的研究不足;发展路径的研究视角较为单一,缺乏从能源开发潜力、技术资源、区域异质性等多角度综合探究。从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特殊规律探究、分区域分时期情景预测及多视角发展路径规划等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双循环视角下区域技术创新效率测度及溢出效应研究

      2022, 24(4):90-99. DOI: 10.16297/j.nuaass.202204011

      摘要 (12) HTML (0) PDF 750.47 K (2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双循环理论引入两阶段技术创新过程,通过构建网络DEA模型测算2012-2020年中国区域技术创新内循环和外循环的阶段效率,结合SDM分析各影响因素对技术创新效率的溢出效应。计算结果表明:双循环视角下中国区域技术创新整体效率偏低,技术创新内循环效率高于外循环效率。内循环效率由东向西呈倒U型特征,外循环效率由东向西递减,且在2015-2017年政策过渡期后呈显著上升趋势。内循环效率在出口依存度上呈正向溢出效应,在进口依存度上呈负向溢出效应。外循环效率在社会经济资源丰度和出口依存度上呈现正向溢出,在外商直接投资上呈现负向溢出。研究结论为如何提升技术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

    • 论新时代领导干部数字素养的概念框架及其提升策略

      2022, 24(4):100-105. DOI: 10.16297/j.nuaass.202204012

      摘要 (10) HTML (0) PDF 466.04 K (2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数字素养是数字化时代必备的基本素养。领导干部的数字素养就是领导干部在遵循数字公共伦理基础上,利用数字技术整合公共资源,协调公共关系,解决公共问题,实现公共利益所需具备的数字知识和数字能力。新时代对提升领导干部数字素养具有多重效应,既为提升领导干部数字素养提供新契机,也为提升领导干部数字素养提供新视野,同时也为提升领导干部数字素养提供新思路。新时代领导干部的数字素养框架可涵盖如下数字能力:数字信息获取能力、数字信息交往能力、数字内容创建能力、数字安全维护能力、数字伦理治理能力。新时代领导干部数字素养普及与提升的策略主要是:更新领导干部数字素养的思想观念,创新领导干部数字素养的培训方式,加强领导干部数字素养的自我培养,建构领导干部数字素养的考评体系,营造领导干部数字素养的环境氛围。

    • 基于实物期权的新冠疫情下光伏发电项目投资研究

      2022, 24(4):106-113. DOI: 10.16297/j.nuaass.202204013

      摘要 (12) HTML (0) PDF 728.91 K (2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爆发对中国光伏发电项目的投资造成了不利影响。为探究新冠疫情对光伏发电项目投资价值的影响,应用实物期权相关理论与方法,考虑了碳交易价格、发电量、发电成本、疫情影响等参数的变化,构建新冠疫情影响下的光伏发电项目投资价值评估模型。基于此,利用蒙特卡洛模拟方法得出光伏发电项目在疫情期间的投资价值变动。研究发现,新冠疫情对中国光伏发电项目的投资价值与投资时机的影响较大,投资者可适当推迟投资以降低疫情影响。

    • >校友学术论坛
    • 简论容介态运动

      2022, 24(4):114-117. DOI: 10.16297/j.nuaass.202204014

      摘要 (10) HTML (0) PDF 400.10 K (2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宇宙是由物质和信息二元所构成的,宇宙千变万化,都是形成于物质和信息容介态运动,因此容介态运动是宇宙进化的最高级运动。容介态运动主要包括:宇宙由哪些要素构成;宇宙空间的维度;宇宙的基本运动形态;宇宙的存在形态等方面内容。

    • 智慧民用航空运输系统思考与实践

      2022, 24(4):118-126. DOI: 10.16297/j.nuaass.202204015

      摘要 (5) HTML (0) PDF 743.99 K (2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航空运输的持续增长、能源枯竭和环境危机对当前航空运输系统可持续发展提出了重大挑战。依托新能源、新材料、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宽带通信技术,建设安全、高效、绿色、智慧、便捷的智慧航空运输系统已是全球共识,并上升到国家战略。通过回顾智慧民用航空运输系统的发展背景,梳理智慧民用航空运输系统的环境政策,分析智慧民用航空运输系统的内涵和特征,提出智慧民用航空运输系统的总体架构、关键技术,总结智慧民航建设的进展,并对推动智慧民航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

    • >“航空·航天·民航”研究
    • 民航机务维修人员工作作风的结构维度研究

      2022, 24(4):127-137. DOI: 10.16297/j.nuaass.202204016

      摘要 (12) HTML (0) PDF 717.47 K (2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民航机务维修人员为研究对象,基于现有文献、深度访谈等,设计民航机务维修人员工作作风初始量表,对全国多地的民航机务维修人员进行问卷测试,并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等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民航机务维修人员工作作风的结构维度包括5个因子、27个因素;不同因子及因素的重要度与符合度间存在显著差异。

    • 民航旅客黑名单进入标准和退出机制研究——基于中航协公布的十六批411名不文明行为人为分析样本

      2022, 24(4):138-147. DOI: 10.16297/j.nuaass.202204017

      摘要 (135) HTML (0) PDF 619.53 K (2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进入标准和退出机制的缺失是我国民航旅客黑名单广遭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应当以不轨行为的危害程度和再现概率以及旅客的主观恶性作为民航旅客是否被列入黑名单的主要标准。对于不轨行为危害程度的衡量,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不轨行为本身的严重程度,二是不轨行为是否已经造成严重后果,三是不轨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对于不轨行为再现概率的判断,主要考虑行为客观上是否“可反复性”,以及再现性概率之高低。对于不轨行为旅客主观恶性的确定,要结合行为是由于旅客缺乏航空知识所引起,还是由于旅客尚未养成良好旅行习惯所导致,抑或是旅客故意而为之等具体情况来判断。在立法上,应对民航旅客黑名单进入标准作出细致规定,统一规定旅客不轨行为并将其类型化,明确民航旅客黑名单进入机制和退出机制。

    • >法律与社会研究
    • 关系合同理论要义——兼论对我国合同法的借鉴

      2022, 24(4):148-156. DOI: 10.16297/j.nuaass.202204018

      摘要 (25) HTML (0) PDF 593.02 K (2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关系合同理论主张意思并非构成合同的唯一要素,命令、身份、社会作用、亲属关系、习惯等都可能成为合同的组成部分。合同行为存在于从个别性合同到关系性合同的系谱中,这些行为重复性地发展,逐渐产生了规范。合同的内在规范分为共同规范、个别性规范和关系性规范,共同规范存在于所有的合同行为之中,个别性规范对应个别性合同,关系性规范则对应于关系性合同。现代合同法在许多方面已经超越了传统合同法的范畴,朝着关系性合同法的方向发展。以关系视角审视我国合同法及其理论,可以加深对合同概念的理解,提高对合同漏洞的认识,引起对继续性合同的关注且提供其适用依据,并为司法裁判带来实质主义方法论。

    • >语言文学与艺术研究
    • 东学西传:中国古典诗歌的早期西译和英语转译研究

      2022, 24(4):157-163. DOI: 10.16297/j.nuaass.202204019

      摘要 (9) HTML (0) PDF 530.07 K (2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经典诗歌译成欧洲语言,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而国内外的研究却相对滞后。本研究采用大数据检索法、历史文献法,考查自16世纪后期至18世纪末的200多年内,中国古诗在欧洲的翻译、英语转译、传播和影响。研究发现,在这一时期,中国古典诗歌在欧洲的传播呈现四种形式:“四书”“五经”翻译、欧洲早期汉学著述中的古诗翻译和引用、《诗经》翻译的英语转译、其他汉语古诗翻译的英语转译,汉语古典诗歌也正是以这些形式在欧洲得到了最早的传播,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基于远缘学科交叉的音乐学研究与实践

      2022, 24(4):164-168. DOI: 10.16297/j.nuaass.202204020

      摘要 (7) HTML (0) PDF 793.09 K (2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推进学科交叉已成为当前学术研究和学科特色发展领域的共识。当前近缘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能够顺利推进,但远缘学科之间的跨度较大,交叉融合不易,成果产出非常困难。借助学校学科发展优势,从解决学科间的沟通交流障碍与学术话语分歧,组建远缘学科交叉融合团队,探索创新成果形成的机理等层面入手,推进艺术学科与工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发展。

    • 基于CSSCI(1998-2021)的我国京剧热点问题研究综述的可视化分析

      2022, 24(4):169-176. DOI: 10.16297/j.nuaass.202204021

      摘要 (433) HTML (0) PDF 1.16 M (16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更好地挖掘京剧理论研究领域的热点、前沿和趋势,对主要研究学者的研究旨趣进行梳理和归纳。运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构建京剧理论研究热点问题的知识图谱,获取1998-2021年间以京剧为主题的文献数据,围绕相关文献的数量、关键词、作者等要素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绘制京剧理论研究的知识结构图谱。依据分析结果提出“京剧艺术”“京剧现代戏”“京剧改良与创新”“京剧继承与发展”四大主题模块,并将相关学者归类其中,形成专家主题聚类,并从时间向度对未来京剧理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判和展望。

    • >高等教育研究
    • 高质量发展视野下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路径探析

      2022, 24(4):177-186. DOI: 10.16297/j.nuaass.202204022

      摘要 (10) HTML (0) PDF 553.98 K (2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学高质量发展需要有良好的大学发展生态环境,而大学发展生态环境好坏取决于大学治理能力,且大学治理能力与大学高质量发展之间自然具有逻辑关系。因此,推进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应是大学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加强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诉求,是大学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诉求,是现代大学多元化发展的应然诉求,是破解当前大学高质量发展困境的实然诉求。应该从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立现代治理观,提高大学治理者的治理认知力和素养;完善大学治理结构,提高有效的主体间协调和权力制衡能力,建设适合大学高质量发展的治理生态系统;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提高大学制度的执行力;遵循大学治理逻辑,实现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等层面入手推进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大思政课”话语能力建设

      2022, 24(4):187-192. DOI: 10.16297/j.nuaass.202204023

      摘要 (8) HTML (0) PDF 484.15 K (2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指明了方向。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直接表现为“大思政课”话语能力建设,这也是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八个统一”是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话语能力建设的基本原则,“三性一力”是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话语能力建设的目标设定,“六个要”是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话语能力建设的评判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大思政课”话语能力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

    • 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家校共同体的构建

      2022, 24(4):193-198. DOI: 10.16297/j.nuaass.202204024

      摘要 (6) HTML (0) PDF 520.31 K (2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家校共同体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研究和学校改革的重要课题。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既承担着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也面临着来自家庭的多元影响。建设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新时代家校共同体,既是高校思政工作精准育人的客观需要,又是高校思政工作“三全育人”的内在动力,更是高校思政工作改革创新的时代要求。应从创新思路,构建治理体系、推进供给侧改革、加强制度建设等方面推进高校家校共同体建设。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