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24(3):1-5. DOI: 10.16297/j.nuaass.202203001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青年奋斗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从理论渊源来追溯,起源于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传承了中国共产党人奋斗观,根植于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精神。从基本内涵来凝练,以中国青年奋斗的时代背景、动力源泉、价值归宿、实践指南为核心内容。从重要价值来阐释,为青年矢志艰苦奋斗提供价值引领,为青年务实创新奋斗提供科学指导,为青年持续接力奋斗提供根本遵循。
2022, 24(3):6-11. DOI: 10.16297/j.nuaass.202203002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礼赞英雄模范、号召崇尚英雄模范、高度表彰英雄模范、极力捍卫英雄模范,形成了关于英雄模范的重要论述。英雄模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禀赋,崇尚英雄模范要深刻领悟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英雄模范是民族的脊梁、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各民族友谊的丰碑的基本内涵;崇尚英雄模范有助于铭记和传承历史,对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传承红色基因、促进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走向新的胜利有着重要价值;新时代崇尚英雄模范要从理念先导、法治督导、教育引导、社会倡导四个方面协同发力,为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新时代的伟大事业提供磅礴的历史动力。
2022, 24(3):12-17. DOI: 10.16297/j.nuaass.202203003
摘要:库恩强调科学发现过程的细节和社会事件的偶然性,而忽视科学理论的客观性。在科学认识活动的“主体-中介-客体”的结构中,库恩强调主体方面,忽视科学活动的客体。库恩批判了逻辑实证主义,科学观转向历史主义,开启了社会建构论。若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观察,可以发现库恩科学观的局限性,即割裂逻辑与历史的矛盾关系、片面夸大科学活动中社会因素的不确定性以及延续西方的不可知论传统,这些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相悖。
2022, 24(3):18-23. DOI: 10.16297/j.nuaass.202203004
摘要:在对政治现象的理解上,现当代社会科学一般基于政治生活所呈现之事物展开,而遗忘了显现的维度。对此,阿伦特为我们指出了另一条重要的路径,政治现象由显现与显现者这两端结合而构成。这一理解方式是现象学的。对她来说,公共领域是一道光,它是显现者(自由的政治表象)得以呈现的条件和背景。这道光芒,来自多样视角与意见的充分呈现,依赖于人们的共同出场与对世界的自由言说,其根源在于人的复多性。自由作为政治的本质,是在政治表象之中显现与揭示自身的。在阿伦特的政治现象学思想中,可以看到,通过寻回显现的向度,理解政治生活的方式将得到拓宽。
2022, 24(3):24-29. DOI: 10.16297/j.nuaass.202203005
摘要: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和历史理论是赫勒多年学术研究的重要结晶。通过文本解读可知,它们都是在探索“现代人如何在‘当下’生活”这一核心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学术成果。从相关思想的发展历程来看,二者总是相伴相生、互为补充的。而“当下”观在其中发挥了衔接作用,既阐明了现代人面对的偶然性境况,拓展了日常时间的历史视域,也指明了现代人的个性和社会-历史责任意识生成的条件。以“当下”视域解读日常生活不仅能够说明赫勒历史理论和日常生活哲学的内在联系,而且能够通过该联系进一步探索生活哲学对其伦理学和现代性理论的潜在影响。
2022, 24(3):30-34. DOI: 10.16297/j.nuaass.202203006
摘要:德性的可教性是道德教育哲学领域的基础性问题,对其追问可以更好推动道德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性的品质,德性需要围绕“教”这一实践活动来展开。因形式的不同,“教”又有“教授”和“教化”的分野,而德性在本质上不同于知识,不能简单以“教授”来获得,因此“教化”便是德性教育方式的指向。然而,探讨德性的可教性最终要服务于德性的生成,基于此,遵循知-情-行的实践逻辑,实现以知明德、以情育德和以行成德的统一,或许是涵养德性的根本路径。
2022, 24(3):35-39. DOI: 10.16297/j.nuaass.202203007
摘要:当下文化旅游市场正处于有史以来最为活跃的阶段,旅游文创产品作为旅游业重要组成部分,延伸了旅游产业链、扩大了旅游消费。然而,旅游文创市场消费能力却停滞不前,甚至有下降趋势,旅游文创产品消费意愿转变为消费行为较为困难。一方面,低端、无效、过剩的供给造成资源浪费和精神污染;另一方面中高端、新型的供给不足,难以满足旅游用户日益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大文化背景下,旅游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应从传统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在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元素的同时,通过融合人的多种类型趣味化体验叠加效应,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创造更为丰富的新型旅游文创产品,提质扩容,有效激发消费潜力。
2022, 24(3):40-47. DOI: 10.16297/j.nuaass.202203008
摘要: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红群体走入大众视野并深受关注,其在信息分享、情感共鸣、决策引导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使之成为企业价值主张传递和营销互动开展的重要合作者。从网红作为网络意见领袖的双重互动出发,构建普通受众、网红、企业三者在营销领域的价值互动共创路径并重点探讨三方互动的核心——客(网红)客互动,通过对客客互动影响机理的实证分析,得出:网红群体的信任度、专业度和活跃度正向影响受众的互动参与性;而顾客的互动参与又能提升其个人实用、享乐和社会等共创价值的实现,以此说明网红作为特殊客户群体在营销领域价值共创中的重要作用。
2022, 24(3):48-55. DOI: 10.16297/j.nuaass.202203009
摘要:国家通过频繁出台产业扶持政策,将跨境电商努力培育成外贸新业态。考虑政府利好政策对于跨境出口电商供应链的激励效果以及供应链收益提升的自身需求,政府补贴因素以及服务水平因素,构建了包括出口制造企业与跨境电商企业的供应链博弈模型,分别探讨了在无政府补贴策略、交易量补贴策略以及服务水平补贴策略下跨境出口电商供应链的价格、交易量、服务水平以及利润情况的最优化决策,并通过算例进行了论证。研究表明,当政府补贴比例处于较低水平时,实施交易量补贴策略比服务水平补贴策略更有助于提高供应链的交易量、服务水平以及各主体利润,而当政府补贴比例达到较高水平时,情况则相反。
2022, 24(3):56-62. DOI: 10.16297/j.nuaass.202203010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国有企业党群工作面临的环境和条件都发生了变化,工作定位、工作目标、工作要求也要作出适当调整。国有企业党群工作面临着产权制度、管理方式、价值取向、能力提升等方面的挑战,同时国有企业改革应将党群组织科学合理地融入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充分发挥党群组织和党群工作的优势,给国有企业党群工作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新时代国有企业党群工作应当秉承创新精神,提升工作水平,力争在理念、机制、体系等方面不断创新,采取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崭新思路和对策,不断提高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水平和党群工作科学化水平,持续增强国有企业发展动力和活力,促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
2022, 24(3):63-68. DOI: 10.16297/j.nuaass.202203011
摘要:随着大数据信息时代的到来,数据信息日渐成为重要资源,涉数据犯罪也日益猖獗。数据法益不单具有传统的个人人身和财产权属性,同时基于海量数据的集成化,其更具有公共属性。数据信息安全既关涉公民个人法益,更涉及集体法益,甚至关涉国家安全。目前我国刑法对数据法益的保护,主要集中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相关法益之刑法保护明显不足。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引下,建议增设侵犯公共数据罪,逐步构建数据法益保护的刑法机制。
2022, 24(3):69-74. DOI: 10.16297/j.nuaass.202203012
摘要:网络爬虫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使之成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重要工具之一,为了对公民的信息权加以妥当地保护,亟需就此类行为如何施以刑法上的规制展开讨论。采用文献梳理的方法,针对性地对非法提供网络爬虫技术行为进行研究,可以发现认定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程序、工具罪,可以有效地规制网络爬虫技术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不当侵害。对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程序、工具罪的认定需重视本罪的行为类型化要求,同时爬虫技术应用的刑法违法性判断的关键在于是否取得了被爬取方的同意。提供爬虫技术的网络帮助行为在性质上等同于帮助行为正犯化,但是需要在法益侵害性的实质上加以考察。从实质化的刑法思潮来看,应当在归责理论的视野下解释网络帮助行为的性质。
2022, 24(3):75-80. DOI: 10.16297/j.nuaass.202203013
摘要:独创性是作品判断的核心要件,作品和制品的区分标准是独创性的有无,还是独创性的高低,争论颇多。前者是著作权法的直接规定,而后者是法律推论和司法实践的经验总结。从独创性的本质来看,独创性是定性问题,而非定量问题,无关作品的价值。独创性的有无是作品和制品的区分标准,独创性的高低由作品中个性化表达的多少决定,影响作品的保护强度。体育赛事直播画面更多的是一种客观事实的记录,难谓具有独创性。对体育赛事画面录像制品的再创作可以产生独创性。应将体育赛事画面区分为不同客体,准确认定其法律属性,给予其合理公平的保护。
2022, 24(3):81-89. DOI: 10.16297/j.nuaass.202203014
摘要:随着数字经济逐渐成为经济本身,传统国际税收管辖规则与数字化经济出现制度上的适应困境,价值创造地与利润课税地错配状况严重,传统税基遭到严重侵蚀。然而,在对全球经济成分进行价值创造分析之后发现,传统经济与数字经济的价值创造基本逻辑元素并未发生明显变化。因此,现有国家实践方案可以生产者、用户和无形资产为不同价值创造支点进行界分,以更好地观察来源地税收管辖规则的调整路径。经应税存在、利润分配两层面的理论归纳、分析和比较,营销型无形资产方案对于重塑来源地规则显示出更好的适应性,集中体现为其适用范围的广泛性、剩余利润分割的简便性。基于中国的双重税收身份及“自给自足”的经济现实,分阶段、循序渐进地推进营销型无形资产方案是价值创造原则对中国在国际国内双循环格局基础上应对国际管辖规则变局的指引。
2022, 24(3):90-96. DOI: 10.16297/j.nuaass.202203015
摘要:合宪性解释规则包括单纯解释规则、冲突规则和保全规则。单纯解释规则与冲突规则在司法裁判中混淆适用的问题需要阐明“宪法何时出场”,而两者的界定也明确了合宪性解释作为独立解释方法的基本立场。合宪性解释保全规则与合宪性审查具有异质性,违宪疑虑作为宪法事实的客观存在导致了保全规则出现在司法裁判中的必然性。合宪性解释在不同涉宪情形下适用路径不同,其能够为推动宪法实施和合宪性审查的制度建构提供具体司法路径,与具体审查的程序衔接则赖于最高人民法院宪法解释请求权的启动。
2022, 24(3):97-102. DOI: 10.16297/j.nuaass.202203016
摘要:作为绿色原则条款的《民法典》第9条是公民从事民事活动中应履行减碳义务的私法来源。道义主义、功利主义为公民减碳义务作为一项法定义务提供了法理支持。法教义学可以阐释《民法典》第9条在“双碳”时代背景下,其作为公民减碳义务的私法来源所应赋有的新内涵。籍由《民法典》第9条在民事法律体系的体系化效应,公民的减碳义务可以借助绿色原则的渗透作用辐射至物权、合同以及侵权领域,从而使得公民因法律的指引、规制作用自觉地进行减碳行为,进而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2022, 24(3):103-109. DOI: 10.16297/j.nuaass.202203017
摘要:临近空间作为“陆、海、空、天”之外的新型区域,虽是“空”与“天”的结合部或过渡区,但其独立于传统的航空与航天区域。临近空间的巨大商业潜力得到各国的关注和竞争,将是大国竞争的新制高点。临近空间的利用和开发在国际法中处于空白阶段,由此产生制度规则上的空缺。空间法是与海洋法具有密切联系的学科,临近空间的法律地位、法律背景和专属经济区均有共通之处,此外设立临近空间制度的法律目的和专属经济区类似,因此临近空间的法律制度构建借鉴专属经济区的法律制度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运用对比研究将临近空间的法律地位与专属经济区分析,并对专属经济区法律制度从经济和军事层面深入分析和完善,得出临近空间法律制度路径中的明示同意和通报制度以及禁止制度。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空间领域逐步得到贯彻和实施,在制定临近空间国际制度时可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制度的基本原则。
2022, 24(3):110-116. DOI: 10.16297/j.nuaass.202203018
摘要:1999年《蒙特利尔公约》第17条第1款的“事故”普遍存在解释分歧,导致司法实践在适用“事故”时无法作出一致裁判,有违统一性和确定性的初衷。解释含有私法性的“事故”,不应完全套用1969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的解释方法,可借用法理学中一般法律解释方法进行尝试,最终厘定“事故”的要件。第一,“事故”具有航空运输的独特含义,包括独立价值和工具价值;第二,“事故”必须是不寻常的或意外的事件;第三,“事故”必须是旅客自身原因之外的事件;第四,旅客必须证明“事故”的存在以及“事故”是造成损失的近因;第五,“事故”是否需要与航空运输的固有风险或航空器的操作有关,具有灵活性。
2022, 24(3):117-122. DOI: 10.16297/j.nuaass.202203019
摘要:晚清时期的《详注聊斋志异图咏》,其插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的书画形式,为明清插图中的上上品。本文以其《恒娘》插图为例,论证图文结合所能开拓的文学欣赏、批评的新途径。画家从传统和历史文本中吸取资源,使用绘画中的艺术元素,借助其所代表的文学意象和道德训喻,把对小说的解读、人物和情节构建在一副画面里,对文学意象做了令人叹服的视觉拓展,大大扩展了文学赏析和批评空间。
2022, 24(3):123-129. DOI: 10.16297/j.nuaass.202203020
摘要:当前文艺理论批评发展面临建构中国文论批评体系的问题,面临着中国文论“西化”、自产批评理论不足的窘境。学者王建疆提出别现代理论后引发国内外学者讨论,国内、国外的艺术界在该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别现代主义艺术流派,学界则对应形成了别现代批评思潮及别现代理论—文艺双向生产机制等现象与理论,别现代理论由此成为了走出国门的中国文艺理论。对此,建构别现代批评理论以总结、阐发已有的别现代批评实践经验,是发展别现代文艺理论的关键环节。别现代批评理论的初步建构主要从别现代批评观念、别现代批评的对象及任务、别现代批评方法论入手。进入新时代以后,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经验的文论体系是文艺学界目前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这不仅是主流话语强调的“特色论”“自信论”的要求,也是中国文艺理论现代性建构的重要一环,是中国文艺理论趋向成熟的自觉表现。
2022, 24(3):130-136. DOI: 10.16297/j.nuaass.202203021
摘要:边缘生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理论与实践课题,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内容。从情境理论、情感社会学理论和社会网络分析等多维视角分析大学边缘生的主要特征:在群体人际网络结构中处于边缘位置,游离在集体主流文化的边界,集体成员身份意识比较淡薄,集体参与和积极情感体验缺乏,在集体中收益和影响力较小等。边缘生的识别与认知问题应从位置、心理和权势三个方面开展辩证分析。大学边缘生内化应从优化教育资源供给,创设公平教育环境;增强心理情感支持,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强化素质养成教育,改善人际交往体验等方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