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24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学习与研究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度是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根本保障

      2022, 24(1):1-7. DOI: 10.16297/j.nuaass.202201001

      摘要 (13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明显增多,安全困境加剧、发展难题凸显、国家治理面临的一系列综合性难题与困扰在不断涌现。如何有效应对各类安全挑战,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面对的新的挑战。面对新的发展环境、发展形势和发展实践,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对党的领导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必须不断增强党的领导制度优势。以党的政治制度优势为统领,持续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增强制度供给,提高制度执行力;依法推进治理过程,提升治理效能;防范化解风险,提升制度效能;以信息化建设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把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实现从制度自觉到治理自觉,从制度功能到治理效能,从制度优势到治理能力的转化。

    • >政治与哲学研究
    • 社会信用:关于内涵、结构与价值的哲学思考

      2022, 24(1):8-12. DOI: 10.16297/j.nuaass.202201002

      摘要 (13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社会信用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是推动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从内 涵上来看,社会信用既是在社会实践中不同个体或组织以相互约定的方式建立的社会关系、也是 在社会信用主体与社会信用客体之间达成的具有普遍约束性的道德伦理准则、又是通过制度形式 实现利己与利他相统一的社会规范、还是基于相互信任对未来行为作出的事先约束。从结构上来 看,社会信用按构成要素,可分为社会信用主体、社会信用客体、社会信用中介;按内在层次,包括 言语层面的信用、制度层面的信用、道德层面的信用,按时间维度,可分为共时态的信用、历时态的 信用等。从价值层面来看,社会信用是规范性生活的前提,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能够降 低社会运行成本和提高社会运转效率,对提升国家治理效能具有重要价值。

    • 伯纳德·威廉斯羞耻道德论的情感维度及其限度

      2022, 24(1):13-17. DOI: 10.16297/j.nuaass.202201003

      摘要 (13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威廉斯认为他同时代的道德哲学家们对道德的理性主义假设是一种谬误,为此,他试 图构建一种基于“羞耻”的情感主义伦理学。一方面,威廉斯深入考察了古希腊伦理思想中的羞耻 文化,并与现代道德哲学中的“罪责”进行对比,尝试将道德的基础建立在“羞耻”这一人类普遍的 道德情感之上。此外,他进一步将“羞耻”推广到公共生活领域,围绕社会正义以及人与人之间的 互动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试图证明“羞耻”亦是公共道德的重要基础。但在现实生活 中,人的情感往往非常复杂,“羞耻”与“罪责”两个概念所涵摄的话语空间并非像威廉斯所强调的 那样泾渭分明;而完全排斥理性,羞耻的情感也很难单独成为道德稳固的基础。

    • 生态意识的觉醒与媒介培育

      2022, 24(1):18-23+74. DOI: 10.16297/j.nuaass.202201004

      摘要 (4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态意识的觉醒是人类受自然界影响作出内生性的理念意识塑造,生态意识的培育 则是生态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类自觉、主动地利用法律、政策、媒介、市场等对人的行为实施 强制约束、意识改造、激励引导。生态意识的觉醒经历了三个阶段:原始文明农业文明时代,表现 为对自然的懵懂认知和敬畏;工业文明时代,表现为对生态环境破坏的反思和人与自然关系重新 审视;生态文明时代,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代表的现代生态意识,开始科学认识生态 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关系,辩证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 出发点和落脚点,主张生命共同体理念进行协同保护和全球治理。在生态环境的培育上,媒介要 发挥信息传递和知识普及功能,增强生态科学意识;用好宣传教育和思维约束功能,唤醒生态道德 意识;借助示范说服和案例引导作用,激发生态参与意识。

    • 重大疫情背景下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哲学反思

      2022, 24(1):24-29. DOI: 10.16297/j.nuaass.202201005

      摘要 (1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从地区间到世界性的大爆发致使国内外学者开展多视角的批判与 反思,其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成为论调之一。为了加强思考的科学性和现实性,须在新型冠 状病毒疫情背景下重申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 展的生态文明理念,强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念,明确生命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 础,深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原则。坚持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实践取向, 实现绿色生产方式的生态内容与交换形式的统一,提倡绿色消费方式的“去贵族化”与“亲生态 化”,提高生态治理能力并完善生态治理体系。

    • >经济与管理研究
    • 沿海地区金融发展、科技创新和海洋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2022, 24(1):30-36. DOI: 10.16297/j.nuaass.202201006

      摘要 (2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系统分析沿海地区金融发展、科技创新和海洋经济间的关系,构建了金融发展、科 技创新和海洋经济三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较有代表性的苏、沪、浙、鲁、粤沿海 5 省市为研 究对象,分别测算了三个子系统的综合指数,进而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三者间的协调关系。 研究发现,沿海 5 省市金融发展指数、科技创新指数、海洋经济发展指数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地区间 差异较小。耦合协调度模型的测算结果显示,沿海 5 省市金融发展、科技创新与海洋经济系统的协 调水平逐年提升,均已达到良好协调水平,反映金融发展和科技创新有效促进了省域海洋经济发 展,但尚未达到优质协调,三者协调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 江苏统筹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研究——基于投入产出表、区位商等分析视角

      2022, 24(1):37-46. DOI: 10.16297/j.nuaass.202201007

      摘要 (2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成为江苏未来产业发展的根本取向。基于江苏投入 产出表等相关数据样本,运用动态分析法对江苏产业增加值率、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区位商 等进行实证分析。江苏产业基础和经济效益比较一致,第二产业具有较强比较优势,主导产业和 重点产业呈现更替性和多层次性特征,高新技术投资增长强劲,正在开启新增长周期。但放到全 球坐标系中比较,江苏构建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亟待加强。因此,要结合产业结构的进步程度 和相关比较优势度,完善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的定位和培育,充分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 有机结合效应,促进产业基础和产业链耦合共生,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 考虑多影响因素的社区成员参与非遗旅游开发行为的演化博弈研究

      2022, 24(1):47-55. DOI: 10.16297/j.nuaass.202201008

      摘要 (18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聚焦社区成员参与非遗旅游开发时知识共享策略选择问题,构建非遗旅游开发社区 成员参与演化博弈模型,并求解社区成员演化稳定策略,借助 MATLAB 软件仿真分析模型各参数 对社区成员策略选择的演化过程。研究表明:知识存量、信任系数、互补系数、协同创新效益、奖励 系数、投机惩罚值对社区成员参与具有正向影响;共享成本、风险系数对社区成员参与具有负向影 响;合理设置协同创新效益分配系数会促进社区成员知识共享行为的发生。

    • 人工智能、就业数量效应与劳动关系转型研究——基于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2022, 24(1):56-63. DOI: 10.16297/j.nuaass.202201009

      摘要 (11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发展背景,考察人工智能对劳动关系转型的影响。运用我国 30 个省级行政区 2003-2017 年的面板数据,以就业数量效应为中介变量,以制度环境为调节变量, 从灵活化、法制化和集体化角度探究人工智能对劳动关系转型的影响。结果显示,人工智能驱动 我国劳动关系的多元化转型,就业数量效应在其中发挥了中介作用,且制度环境调节这一中介 过程。

    • >法律与社会研究
    • 《民法典》有关保证方式推定的制度完善:基于民商区分的视角

      2022, 24(1):64-68. DOI: 10.16297/j.nuaass.202201010

      摘要 (14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保证方式分为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对保证方式没有约定 或约定不明的,原《担保法》第 19 条一律推定为连带责任保证属典型的“商化过度”。《民法典》第 686 条第 2 款转而推定为一般保证,又无法体现出对民事保证和商事保证的区分规制。通过对域外立 法例的考察可以发现,民事保证以一般保证为原则,商事保证则以连带责任保证为原则。我国应 当完善《民法典》有关保证方式推定上的民商区分,实现对民事保证和商事保证合理的责任界定。

    • 信用惩戒制度的运行机理及其法治化路径

      2022, 24(1):69-74. DOI: 10.16297/j.nuaass.202201011

      摘要 (2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数据时代的社会信用体系是以信用信息数据为基础。融合大数据技术的信用惩戒 制度是实现有效社会治理的利器,保障社会信用治理系统有效运行。信用惩戒制度具有道德约 束、契约自治、国家管制三个价值维度,能够有效实现预防和矫正功能。借助经济学博弈模型探讨 信用惩戒制度运行的机理,权衡比较行为主体守信与失信的成本与收益,预测制度对行为主体决 策的影响,进而在制度层面提出信用惩戒制度运行法治化的对策,以期在制度层面作出实践理性 的回应。

    • 回忆与分享:家庭代际旅游行为的游后体验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2022, 24(1):75-83. DOI: 10.16297/j.nuaass.202201012

      摘要 (13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问卷调查法,以旅游满意度为中介变量,探究家庭代际旅游的游后体验对老年人 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发现:①在家庭代际旅游行为中,游后的回忆体验与分享体验对老年人 的旅游满意度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②回忆体验、分享体验以及旅游满意度对老年人的生活满意 度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③回忆体验、分享体验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所产生的影响中旅游满意度 起到部分中介作用。④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比较可以得出,回忆体验可以更加有效地提升老年人的 旅游满意度,分享体验对于提升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更加显著。家庭代际旅游作为孝道表达、代 际互动的重要方式,不仅可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而且可以使老年人在游后分享和回忆这段 经历的过程中,提高其生活满意度。

    • >“航空·航天·民航”研究
    • 军民融合产业协同创新网络运行机制研究——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视角

      2022, 24(1):84-90+107. DOI: 10.16297/j.nuaass.202201013

      摘要 (1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当前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网络尚未实现资源有序联系和科学配置,理清其组建过程和 运行逻辑,对优化军民融合产业,提高协同网络运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揭 示军民融合产业协同创新网络的内在运行机制和逻辑。研究发现:在军民融合产业协同创新网络 中,政府是核心行动者,国有军工企业、军队等是其他人类行动者,产业环境、发展愿景是非人类行 动者;协同创新网络初期运行过程中,政府通过识别强制通行点,挖掘并赋予合作利益,吸引其他 行动者加入网络;协同创新网络进入动员阶段后存在多种参与模式,核心行动者或变为军工企业, 需要各行动者及时关注,调整身份。这将为军民融合产业相关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角度和思路。

    • 中国划设防空识别区的合理合法性刍议——基于政策法学的实证分析

      2022, 24(1):91-96+118. DOI: 10.16297/j.nuaass.202201014

      摘要 (1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作为一个较新的国际空间,防空识别区不仅受到既定和潜在政策的框架性规制,也在 其相应法律拓展过程中引发了“合理性”和“正当性”的规范性困境。国际政策法学视角下中国防 空识别区的划设将国际法和国际关系理论相结合,分析在既有条件下,国家行为体为建立防空识 别区所达到之目的价值在各阶段过程当中的策略和趋势。中国设立防空识别区,在一般法律原则 方面需要突出政策的“权力”价值取向,明确自卫权使用、维护国家安全而非针对特定国家意图;在 推动和接轨国际条约方面需要考虑“财富和福祉”的价值取向,强化国际条约的价值和功能作用; 在国际习惯规则方面需要突出政策的“尊重和情感”价值取向,通过国际实践塑造相关观念以减少 或避免冲突。

    • >语言文学与艺术研究
    • 德庇时汉语古诗英译的翻译目的论阐释

      2022, 24(1):97-102. DOI: 10.16297/j.nuaass.202201015

      摘要 (15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英籍传教士、汉学家德庇时在华期间翻译中国典籍 7 部,其于 1829 年出版的《汉文诗 解》是汉学家古诗翻译的早期作品。德庇时的译诗多是节选,试图更多更广地向西方读者介绍中 国的诗歌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他在译介中国诗歌时注重对汉英诗歌的形式韵律不同进行讨论。 他对古诗中文学形象英译多以直译为主,并改写来自中国宗教文化部分的诗歌意象。选译诗歌类 型多样,多为社会风俗、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宗教伦理方面的名家和民间诗歌。德庇时的翻译中 国诗歌的过程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从译文、翻译策略和诗歌意象处理方式等方面来看,他既有知识 传播和商业贸易的目的,也有改写意识形态的用意。

    • 生态如何言说:论安东尼·多尔小说的书写逻辑

      2022, 24(1):103-107. DOI: 10.16297/j.nuaass.202201016

      摘要 (20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追问生态式写作的阐释结构,目的是要解释生态文学的言说逻辑以及构造原则。以 多尔小说的言说方式为出发点,主要通过生态批评的预设手段对文本进行研究,同时依据小说言 说的事件以及审美范畴为基础,揭示文本的生态意识、审美时空以及表达机制的结构。虽然生态 小说所指涉的命题归属于文本自身,但是我们正是通过对小说的一般性追问,从而进一步深化多 尔小说的生态内涵。换言之,我们从具体的文本阐释到理论分析过程中,不仅明确生态小说的阐 释路径,同时还促进生态批评的理论建构。

    • >高等教育研究
    • 大学生社会网络对创业警觉性的影响:高校创业环境的调节效用

      2022, 24(1):108-112. DOI: 10.16297/j.nuaass.202201017

      摘要 (5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社会网络影响大学生创业者对创业信息的关注、搜寻、解读以及对创业机会的识别与 评估。通过面向 362 名大学生创业者的调查探讨社会网络、高校创业教育和创业政策对创业警觉 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大学生社会网络各维度对创业警觉性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高校创业教育 在网络异质性影响创业警觉性过程中发挥促进作用,高校创业政策在网络规模影响创业警觉性的 过程中发挥促进作用。

    • 回归生活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

      2022, 24(1):113-118. DOI: 10.16297/j.nuaass.202201018

      摘要 (13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是突破科学世界藩篱,构建制度世界的必经过程。在思 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生活世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始之态、科学世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 之状、制度世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之势。当前,科学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占据了主要地位,侵 蚀生活世界本应有的发展空间,出现忽视教学对象的主体性、怠慢教学内容的情感性、依赖教学载 体的技术性、追求教学评价的数据化等问题。未来,需发挥教学对象的主体性、加添教学内容的情 感性、融入教学过程的人文性、丰富教学评价的过程性,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