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20(3):1-6. DOI: 10.16297/j.nuaass.201803001
摘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维度为出发点,阐述了诚信"真善美"的哲学内涵,旨在推进人们对诚信有更广泛、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履行诚信行为。对诚信进行哲学维度的思考,最终的落脚点在于提升人们的哲学和道德修养,并把其转化为能够指导新时代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以及党建等领域的强大思想武器,推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
2018, 20(3):7-11. DOI: 10.16297/j.nuaass.201803002
摘要: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理论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在一定历史背景下对不同历史时期共同体思想的继承和超越而形成的重要理论,具体诠释前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以及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社会这三个历史阶段中自然共同体、虚幻共同体、真正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状态,构成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体系。通过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内容的梳理,结合实际,在当代社会语境下它对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构中国公民社会共同体、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
2018, 20(3):12-16. DOI: 10.16297/j.nuaass.201803003
摘要: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G·A·柯亨主张要从社会财产关系入手,致力于揭示自由价值的社会现实基础和权力关系来源。在他看来,自由的本质不在于个人享有多少权利,而在于个人选择的自主性。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表面看似维护个人权利与自由,但实际上,这种带有意识形态欺骗性的"个人自由"背后,隐匿的是无产阶级结构性的"集体不自由"。就此而言,当代社会主义唯有通过构建一种平等主义的分配正义,才能保证社会主义自由的真正实现。
2018, 20(3):17-22. DOI: 10.16297/j.nuaass.201803004
摘要:社会不平等的现实是追求平等的动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等范畴的形成,受中国古代等级平等观和西方平等思想的双重影响,在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实际,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平等观。儒家倡导的礼具有坊德、助法之功能,而新时代中国社会平等观的发展需要"礼"为其进一步的前进提供力量。
2018, 20(3):23-26. DOI: 10.16297/j.nuaass.201803005
摘要:亚里士多德将友爱分为有用的友爱、快乐的友爱及善的友爱,认为友爱具有相互性、相似性及需要共同生活等特征。这要求我们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重新审视既有的友爱观,排除各种误解及偏见,重构适应社会主义和谐发展要求的友爱观。对亚里士多德友爱观的梳理及探讨,将有助于在形成正确的友爱观的基础上,在从自我身心和谐到人际和谐再到社会和谐的逐级拓展中营造友好的社会氛围,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中友爱正能量,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2018, 20(3):27-32. DOI: 10.16297/j.nuaass.201803006
摘要:以华润集团为例,通过研究发现,企业社会创新应以由内而外的CSR为导向。对内,企业应积极履行对股东和员工的责任,保障股东利益为企业社会创新获得稳定资金支持,维护员工权益激发其社会创新活力,提升企业社会创新能力;对外,企业应主动承担对供应商、客户、环境和公众的责任,将社会创新理念从企业业务链上游供应商传递至下游客户、环境和公众,增强企业社会创新影响力。此外,企业还应积极取得政府支持,政府不仅可以为企业社会创新提供政策帮助,还可以引导企业发现社会创新的新领域。
2018, 20(3):33-39. DOI: 10.16297/j.nuaass.201803007
摘要:根据经济增长模型和道格拉斯生产函数,选取安徽省1996—2017年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建立生产函数,分析各经济增长要素的贡献份额,结果表明:安徽省经济增长重点依靠资本投入,尽管劳动力数量在增加,但劳动力的贡献率很低。因此,安徽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平衡投资、技术和劳动力的投入,需合理投资,优化投资结构、鼓励科技的创新和运用、重视人力资本培养。
2018, 20(3):40-45. DOI: 10.16297/j.nuaass.201803008
摘要:文化自信引领文化产业朝着正确的价值取向发展。但文化产业发展的价值取向存在着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转化不足,文化资源利用率低、文化"失语",民族文化认同感不高、文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不强,过于强调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文化"精品"缺乏,文化"走出去"的效果不佳等问题。基于此,应从转换文化资源,提高文化生产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融入,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提高文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实施文化"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提升中华文化世界影响力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2018, 20(3):46-51. DOI: 10.16297/j.nuaass.201803009
摘要:从贵州的调研来看,在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规划活动虽然弥补了企业"微""弱"的不足,但在致力于构建宏大的地方产业链的过程中与企业自身的发展目标出现了偏差,国家在场活动的优势与企业经济理性选择是形成如今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同时也造成了两者在发展话语权上的争议;这种争议是由两者活动特点不同造成的,但不能否认两者配合中的积极作用。
2018, 20(3):52-55. DOI: 10.16297/j.nuaass.201803010
摘要: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公众政治参与方式,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在政府与公众的互动过程中,人民是消费者,通过向政府提出意见、利益诉求来表达自己的需求,政府通过输出公共政策以满足人民的需求。在国家提出"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作为公共政策供给方的政府有责任和义务完善公共决策机制,提高决策供给质量,满足人民的个性化需求。以供给侧的政府为视角,探讨网络对完善政府公共决策机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从完善政府回应机制、区别政策类型,设计长效机制、推动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连接机制、建立利益协调与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建立公共决策"民间智库"咨询机制五个方面,探讨优化新环境下公共决策供给机制的对策。
2018, 20(3):56-60. DOI: 10.16297/j.nuaass.201803011
摘要: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下,分析网络安全中的系统性风险、价值性风险、技术性风险以及潜在性风险,并剖析网络安全风险的生成逻辑,其中网络离散性导致安全风险变异性增强、权力与利益攫取加深网络安全风险渗透、网络共振效应激化安全风险扩散。最后从提升制度能力、解释能力、技术能力以及转变治理思路等方面,构建网络安全风险治理的综合性路径。
2018, 20(3):61-66. DOI: 10.16297/j.nuaass.201803012
摘要:环境损害赔偿利益的归属问题一直是我国环境公益诉讼中的热点问题。通过对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司法实践探究后发现我国环境损害赔偿金制度呈现为资金归属、适用范围和赔偿标准识别、赔偿金管理使用与法院能否胜任赔偿金的管理使用等系列问题。通过对美国环境损害赔偿金制度的先进经验的借鉴与国内地方法院司法实践的经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通过确立公众为环境损害赔偿金的主体、综合评估确立环境损害赔偿金的适用范畴及损害赔偿标准、完善环境损害赔偿基金的管理使用制度与正视法院在环境损害赔偿资金管理使用中的重要职能等方式解决环境公益诉讼损害赔偿利益归属问题。
2018, 20(3):67-73. DOI: 10.16297/j.nuaass.201803013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多数民众的"价值公约数",拓展其乡村话语阵地,对于扩大乡村话语群体对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时代的话语影响广度与深度具有重要作用。在了解乡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基础上,探析制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话语权发挥的缘由。通过明确乡村话语主体,激发主体话语意识;建构契合实际的话语内容;优化话语表达方式为关键以及创新话语传播等途径,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话语权的有效提升。
2018, 20(3):74-78. DOI: 10.16297/j.nuaass.201803014
摘要:航天精神符合现代工业文明否定之否定的辨证发展逻辑,是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扬弃,是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善至美境界的渐进式追求。这种精神是社会主义制度文明孕育的时代精灵,它扬弃了现代工业文明产生的"技术异化",使航天人能够在掌握和运用空间科学技术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另外,航天精神显现出趋向超越社会普遍精神状态的真善美特征,这将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深刻启示。
2018, 20(3):79-85. DOI: 10.16297/j.nuaass.201803015
摘要:担保义务的履行对于国际海底区域的资源开发及环境保护具有重大意义。对担保义务的研究需要通过运用语义分析、逻辑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及相关立法为依据,结合国际海洋法庭海底争端分庭就担保国义务问题所发表的咨询意见,对国际海底区域担保义务的性质、内容、履行等问题展开论证。担保义务属于行为义务,担保国应该通过制定法律、规章及采取行政措施以确保其对担保义务的履行达到"勤勉"程度;鉴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履行担保义务能力方面的差距,应给予它们有条件的差别待遇,以鼓励发展中国家加强能力建设,更好地平等参与"区域"活动。
2018, 20(3):86-89. DOI: 10.16297/j.nuaass.201803016
摘要: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兴起是信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当代大学生需求日益多样化的客观反映。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双重影响:能够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但同时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不仅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而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快速发展,高校应当积极引导、创新管理方式和方法,主动占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2018, 20(3):90-94. DOI: 10.16297/j.nuaass.201803017
摘要:校园网络亚传播圈是一个既开放又相对封闭的信息传播子网络,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必须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明特点、成熟经验和历史使命出发,重新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的相互关系。在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内培育意见领袖是做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口,必须关注受众,了解学生走进学生,最终赢得学生;必须关注内容,要日积月累温故知新,最终信手拈来;必须关注队伍,要旗帜鲜明震耳呐喊,最终"一呼百应"。
2018, 20(3):95-100. DOI: 10.16297/j.nuaass.201803018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应进一步增强全员育人理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充分重视老一辈与年青大学生之间的代际互动所发挥的独特作用。代际互动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中国特色育人载体,是还原历史场景、继承红色基因的第二课堂,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高校有丰富的"银发资源",要通过对高校"银发资源"的二次开发,搭建灵活多样的平台,把握内容和方向,建立长效机制,实现有效互动,逐步涵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