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第19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政治与哲学研究
    •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品格的理性自觉

      2017, 19(1):1-5. DOI: 10.16297/j.nuaass.201701001

      摘要 (10) HTML (0) PDF 447.09 K (1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活力和生命力是由其内在品格决定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求真务实的思维品格、包容开放的学习机制、自我超越的进取精神和理想追求的渐进方式这四重内在品格,实现党和人民认识与实践的高度理性自觉,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保证。

    • 发展与正义:公益慈善的伦理旨趣——从“第三条道路”的视角看

      2017, 19(1):6-10. DOI: 10.16297/j.nuaass.201701002

      摘要 (54) HTML (0) PDF 846.58 K (4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公益慈善是一项需要道德支撑的社会事业,是实现"社会公共善"的理想方式。它不仅代表了人类道德发展的方向,而且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为使传统公益慈善制度由"消极福利"向"积极福利"有效过渡,一方面,公益慈善救助应尊重弱势群体的生命权利,彰显社会公平正义,使丧失劳动能力的弱势群体能有尊严的活着,实现生命价值。另一方面,公益慈善救助应促进弱势群体的可行能力,使有劳动能力的弱势人群从根本上摆脱贫困,从而实现自由和发展。

    • 对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哲学实质的不同理解

      2017, 19(1):11-15. DOI: 10.16297/j.nuaass.201701003

      摘要 (36) HTML (0) PDF 371.19 K (1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唯物主义即马克思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础。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断发展,产生了许多对新唯物主义的哲学实质的不同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新唯物主义的变革之处在于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新唯物主义的创新在于将唯物论引入社会历史观中,实现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认为实践为理解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人类学唯物主义则认为人类及其存在的人类世界是新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人类是实践的主体。

    • >经济与管理研究
    •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破解西北地区环境冲突的关键

      2017, 19(1):16-21. DOI: 10.16297/j.nuaass.201701004

      摘要 (124) HTML (0) PDF 468.82 K (1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频发的环境冲突已经成为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生态补偿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构建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调动社会、企业、公众多方力量参与,形成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合力,是破解西北地区环境冲突的有效途径。

    • 共益债务的认定——从“绝对程序标准”到“双重标准”

      2017, 19(1):22-26. DOI: 10.16297/j.nuaass.201701005

      摘要 (47) HTML (0) PDF 428.41 K (1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共益债务的认定关系到破产法中公平分配理念的实现,而共益债务认定又取决于"共益标准"。学界认定共益债务的标准实质上采用了"绝对程序标准",即发生在受理破产申请后的债务就当然的具有共益性,然而"绝对程序标准"忽略了现实的复杂性,以至共益债务制度设置目的存在落空的风险。而采用"双重标准"不但可以弥补"绝对程序标准"存在的缺陷,而且符合严格控制优先清偿范围的理念。学界选择"绝对程序标准"的错误倾向致使我国实证法规定共益债务的范围并不科学,需要用"双重标准"剔除我国破产法中不具有共益的虚假共益债务,使得共益债务真正具有共益的实质。

    • 试论航空国企管理者履职从业的人文精神

      2017, 19(1):27-31. DOI: 10.16297/j.nuaass.201701006

      摘要 (45) HTML (0) PDF 454.23 K (1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物质主义盛行的环境下,航空国企管理者培养和弘扬人文精神,对于提升航空国企管理者能力素质、推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从中国历史和中国航空工业发展两个维度论证了人文精神的重要性,指出培育人文精神是当下航空国企管理者履职从业的现实需要。基于此,文章分析了航空国企管理者履职从业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并探索了航空国企管理者人文精神的养成机制。

    • >航空·航天·民航_航空法治问题研究
    • 无人机法律规制问题论纲

      2017, 19(1):32-37. DOI: 10.16297/j.nuaass.201701007

      摘要 (49) HTML (0) PDF 425.33 K (1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无人机规制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国际民航组织和许多国家都在加紧无人机立法。中国无人机立法存在立法滞后杂乱、效力等级低、相关立法领域空白等问题,无人机法律规制必须厘清基本问题,建立健全相关规章体系,参与国际立法。

    • 国际航空客运签证告知义务的辨析与证成

      2017, 19(1):38-43. DOI: 10.16297/j.nuaass.201701008

      摘要 (119) HTML (0) PDF 424.08 K (1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依据国际民用航空公约和我国民用航空立法的规定,国际航空旅客出入境应具有合规的签证等有效证件并接受查验。航空承运人一方是否对旅客签证负有提醒或告知的附随义务,是旅客签证纠纷的争议焦点,但司法认定和学界均有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航空承运人没有告知出境旅客签证事项的约定义务;准备有效签证应是出境旅客的法定附随义务;航空公司查验签证是否合规之目的是为避免自己利益受损,不应因此成为其附随义务的正当理由;旅客查询合格签证的要求并进行准备更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 论我国航空法律体系的科学化

      2017, 19(1):44-49. DOI: 10.16297/j.nuaass.201701009

      摘要 (61) HTML (0) PDF 788.91 K (2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按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015年的立法工作计划,我国将分别制定《航空法》,修订《民用航空法》。两部法律草案在立法目的、立法内容、管理部门职能和管理事项等诸多方面存在重复性和交叉性,两部法律的定位、分工不明确。航空法律体系建设存在缺陷,缺乏科学分工。应当重新定位两部法律,明确两部法律的立法目的,合理划分两部法律的调整内容。

    • >法律与社会研究
    • 财政支出法定原则及其法律体系之完善

      2017, 19(1):50-55. DOI: 10.16297/j.nuaass.201701010

      摘要 (105) HTML (0) PDF 901.78 K (2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国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落实税收法定原则,使得我国的财税法体系有了进一步的拓展,但《中共中央关于全国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仅提及"收"的法定,并未涉及"支"的法定。我国现行关于财政支出的法律规定极少,财政权很大程度上处于行政权主导下的无序、失范状态。由于财政支出已越来越广泛的介入社会公共领域,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和权力性,涉及经济社会基础资源的利益再分配,也需要确立财政支出法定原则,完善财政支出法律体系,使其趋于规范化,更加注重财政民主、财政公开,强化财政支出监督机制。

    • 我国现行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的分析及重构

      2017, 19(1):56-61. DOI: 10.16297/j.nuaass.201701011

      摘要 (53) HTML (0) PDF 454.68 K (1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调解制度在实践中遭遇了诸多的现实困境,制约其价值功能的发挥。企业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积极性不高,调解效能低下;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结案率较低,劳动争议经过调解之后再提起仲裁和诉讼的比例居高不下;劳动争议调解制度公信力有待提高。因此,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调节机制;建立和完善区域性、行业性的劳动争议调解组织,选拔专业性的劳动争议调解人员;确立劳动争议调解制度适用规则,强化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理顺劳动争议调解制度与仲裁和诉讼制度的对接机制,积极构建"大调解"机制是重构我国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的关键。

    • 非政府组织介入医患纠纷价值探析

      2017, 19(1):62-64. DOI: 10.16297/j.nuaass.201701012

      摘要 (56) HTML (0) PDF 625.71 K (2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市场与政府的调解是解决解决纠纷的常规渠道,但在我国现有医疗环境下,医疗纠纷的解决机制中频频出现“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非政府组织作为“市场”和“政府”的重要补充部分,通过促进医患沟通、增强患方社会资本、给予专业的法律援助和独立调解等路径介入医患纠纷,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化解矛盾纠纷的优势。

    • 西北地区生态正义的现实困境和路径思考

      2017, 19(1):65-68. DOI: 10.16297/j.nuaass.201701013

      摘要 (53) HTML (0) PDF 821.67 K (2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态正义是实现社会公正的要求,更是西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随着西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生态正义问题日益凸显:生态正义观念淡薄、相关法律制度缺失、群体利益分配不均等,已严重成为西北地区进一步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和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瓶颈。因此,牢固树立正确的生态正义观,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合理协调分配制度,让西北地区人民共享"生态红利",以保护区域人民生态权利,伸张"生态正义"。

    • >语言文学与艺术研究
    • 支离人的存在与虚无

      2017, 19(1):69-74. DOI: 10.16297/j.nuaass.201701014

      摘要 (116) HTML (0) PDF 467.89 K (1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劳伦斯笔下的支离人形象体现了现代人存在与意义虚无的困境。支离人的存在具有客观实在性和意义生成的特点,其客观实在性的核心是存在方式,而存在方式决定着意义的生成。对审美、伦理、宗教三种存在方式的剖析证明了支离人存在意义的虚无。然而,意义的虚无无法抵消存在的实在性,无法掩盖伴随实在性的人性觉醒所展现的精神力量。支离人是现代的西绪福斯,在看似无意义的徒劳中实现了试图超越自身的生存价值。

    • 《儒林外史》对民族精神文化的反思与超越

      2017, 19(1):75-77. DOI: 10.16297/j.nuaass.201701015

      摘要 (115) HTML (0) PDF 423.95 K (1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作为明清时代最为著名的一部反映文人士子生活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生动且深刻地为我们描绘了封建时代形形色色读书人的全景图。关于《儒林外史》的主题研究可谓众说纷纭、各有千秋,本文着重从民族精神文化及心理、潜意识层面来加以探究,从而有助于读者更为全面地了解这部富有哲学内蕴的民族文化反思小说。

    • 男高音演唱难点破解之法探究

      2017, 19(1):78-81. DOI: 10.16297/j.nuaass.201701016

      摘要 (76) HTML (0) PDF 848.24 K (2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声乐演唱中的男高音一直被视为最具难度的声部,因而被称为"难高音"。原因在于不良发声概念、不当发音方法、盲目练习高音、畏惧紧张心态等因素都会直接导致男高音演唱的闪失或失误。其破解之法主要在于对自然声区、发声器官、共鸣器官、声区过渡、横膈膜运用和发声练习六个方面的正确训练、调节与运用,这些对于声乐演唱者高层次提升研究、中等层次实践提高及普通层次的技能学习都将有不同程度的帮助。

    • >教育与心理研究
    • 基于本科生导师制优化的视阈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2017, 19(1):82-85. DOI: 10.16297/j.nuaass.201701017

      摘要 (16) HTML (0) PDF 412.55 K (1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发展的基础。高校近年来对本科生导师制的深入探索增强了师生间互相理解、彼此宽容和共同合作的氛围。改革虽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本科生导师制仍存在制度定位不清晰、运行机制缺乏规范、实施效果参差不齐等问题;增强本科生导师制的教育性,加强制度的规范性建设,创新实施形式,提升师生的互动性,才能构建共存于"以人为本"理念下的师生共同发展关系。

    • 卢梭公民教育思想的三大核心及其启示

      2017, 19(1):86-89. DOI: 10.16297/j.nuaass.201701018

      摘要 (62) HTML (0) PDF 687.81 K (1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卢梭公民教育理想体现了自然人教育、道德公民教育和自由公民教育三大核心。人作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结合体,必然具有独在个人、道德个体和社会公民的复合身份,个人发展的内在性与他赖以生活环境的外在性、依附性,决定并构成了教育的整体性。现代公民教育需要从人自身出发、人与社会的关系出发追寻教育的价值诉求,以人的自然发展为前提是公民教育的基本遵循,国家核心价值认同是公民教育的实践基点,道德实践是公民教育的最佳途径,自由观念教育和社会环境型塑能力的培养是公民教育的核心内容。

    •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中的“十难”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

      2017, 19(1):90-95. DOI: 10.16297/j.nuaass.201701019

      摘要 (56) HTML (0) PDF 460.12 K (1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青年大学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目标群体,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潜藏着十大难题:一与多的矛盾;自我选择与被动安排的矛盾;初次吸引力与持续吸引力的矛盾;新与旧的矛盾;例证与论证的矛盾;信息、知识与思想、政治的矛盾;从点到面与从点到洞的矛盾;主义与问题的矛盾;知与化的矛盾;内化与外化的矛盾。这些难题的解决质量,会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直接或间接、积极或消极的不同影响。

    • 高校危机管理中紧急权的使用: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分析

      2017, 19(1):96-100. DOI: 10.16297/j.nuaass.201701020

      摘要 (52) HTML (0) PDF 426.03 K (1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高校而言,紧急权实质是一种扩张了的内部行政管理权,高校危机管理中紧急权的使用涉及到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三个问题。三者之间相互联系,互相影响。合法性是紧急权使用的基础,也是紧急权能够被充分使用的最强有力的保证,主要包含法理学意义上的合法性和政治学意义上的合法性两种;合理性是必要的补充,在合法性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合理性,可以为紧急权的使用提供坚实的现实依据;有效性是重要的支持条件,较高的有效性能够提升紧急权使用的合法性,反之则削弱其合法性,产生合法性危机。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