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18(1):1-5. DOI: 10.16297/j.nuaass.201601001
摘要: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政治实践和理论探索中提出的,它通过别具一格的实践原则不断丰富着人民民主的价值内涵,为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公共决策和社会治理搭建了广阔的制度平台。协商民主强调在法律的框架下通过广泛的公民参与、公正的协商程序和公开的审议过程以达成促进公共利益的理性共识。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它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不断彰显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权利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最高原则,广大公民积极的协商参与凸显了时代的自主精神,公正的协商程序保障了自由和平等原则的实现,而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又将协商民主指向政治文明的发展之路。
2016, 18(1):6-10. DOI: 10.16297/j.nuaass.201601002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协商民主内含着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意蕴。揭示这一问题,应在民主的目的性即利益这一根本上,以西方试图突破公共利益困境而引入协商民主并诉求于商谈道德的可能性入手,提供一种比较的视域;在展开中国式协商民主的人民利益至上性与为人民服务的逻辑关系中,凸显其协商民主的道德维度。从协商民主作为中国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来看,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支持条件是必然的。
2016, 18(1):11-14. DOI: 10.16297/j.nuaass.201601003
摘要:"以人为本"是我们党执政的价值理念,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本、民生、民权等内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论立场,其人本诉求必然首先立基于这三项基本内容。同时,它们也发挥着夯实协商民主主体基础、引领其价值取向、明确其评判尺度的重要作用,为协商民主深入人本实践指明了方向。
2016, 18(1):15-18. DOI: 10.16297/j.nuaass.201601004
摘要:比较学术的视角下,对当代中国协商民主中主体意识的基本理解需要立足于对主体意识及其所依附的"关系"的正确认识。基于此可见,造成主体意识张扬的现实障碍是主体意识之"主体"缺失、赢者通吃、主体意识表达话语体系之间的隔阂。相应地,必须加强弱势群体保护,因为只有"主体"才能"意识";必须设置与遵从公平体系,这是主体意识的基本依托;必须促成三种话语体系的契合与互通,这是主体意识表达的基本渠道。
2016, 18(1):19-22. DOI: 10.16297/j.nuaass.201601005
摘要:公共理性有助于塑造平等公正、自由法治、理性包容、信任友善的政治文化。它不仅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产生的政治心理基础,更是其不断发展进步、实现治理现代化的源动力与催化剂。在现代多元社会,协商对话要秉承公正理念,以公共利益为目标,在健全协商制度、培育理性文化和完善民主法治的基础上,通过沟通协商实现偏好转换,实现社会公共事务的理性合作与共同治理。
2016, 18(1):23-26+52. DOI: 10.16297/j.nuaass.20160106
摘要:自古以来,公正一直是建构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理念,也是人们不懈追求的现实目标。社会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民主模式的革新,而公民政治参与的迫切愿望和多元治理格局的形成要求政府采取有效地协商方式来实现公民政治地位的平等和利益关系的平衡。协商民主以公正为核心理念,以平等的主体参与、广泛的协商平台、公正的协商程序、公开的决策议程和公平的制度保障为具体的实现目标,充分发挥公民自由表达、理性对话和包容差异的能力与品质,真正奉行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理念,在本质上回应了公正对民主模式变革的现实要求。
2016, 18(1):27-34. DOI: 10.16297/j.nuaass.201601007
摘要:通过研究我国省域诚信体系建设的聚类问题,提出了诚信体系建设影响因素,兼顾社会、经济、政治、金融等维度,建立了测度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绩效的12个二级指标;基于我国31个省市2009-2013年时间序列数据,运用Orness测度确定了各年的时间权重,依据K-means算法进行聚类,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分类和目标管理提供借鉴作用。
2016, 18(1):35-41. DOI: 10.16297/j.nuaass.201601008
摘要:根据创新科技人才的内涵和特点,提出了产学研合作创新人才培养的系统结构,并从高校、企业、政府三方主体的内部层面、外部层面及交互层面剖析了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的关键影响因素和相关假设。基于调查问卷和文献分析,建立了产学研创新人才培养实施的灰靶决策模型,实证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及影响程度。最后基于计算结果给出了产学研合作创新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系统揭示了产学研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问题。
2016, 18(1):42-46. DOI: 10.16297/j.nuaass.201601009
摘要:在社会网络进行分析时,社会网络的节点排名具有非常高的现实价值。然而,当采用不同的方法或度量标准进行社会网络分析时,往往会得到关于节点的不同排名结果。通过把基于熵权的TOPSIS改进算法应用于社会网络节点影响力的评估当中,用熵理论处理社会网络中节点的中心性(Centrality)信息,从而确定各类中心性(Centrality)在决定节点影响力排名上的权重,然后将获得的权重运用到TOPSIS法中,得到研究社会网络中节点的影响力评估值。最后结合实例,说明如何应用基于熵权的TOPSIS法来评估社会网络中节点的影响力的具体。
2016, 18(1):47-52. DOI: 10.16297/j.nuaass.201601010
摘要:"互联网+"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不仅囿限于技术层面参与空间的延展,更重要的是由此带来与"互联网+"同样迅猛的开放、平等、自由的政治参与精神。而政治参与在"互联网+"下发生着线上与线下结合、真实与虚拟互塑、理性与非理性交织、中心与边缘同在等方式衍变。为适应或引领开放、平等的政治文化环境迭进的时代需求,舒缓政治参与压力,社会治理无论是从必要性、可行性还是现实性上,都需要与时拓进,以期把政治参与纳入到社会秩序之中,成为促进社会文明与进步的积极力量。
2016, 18(1):53-58. DOI: 10.16297/j.nuaass.201601011
摘要:网络公共领域在传统信息传播媒介的信息化改革进程中产生,是对哈贝马斯所提出的公共领域理论的延续和拓展。将网络公共领域从几个政治维度进行分析:在技术维度,它是互联网背景下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在权利维度,它是网络公众表达利益诉求、参与公共事务讨论的新平台;在权力维度,它体现了公共权力在网络公共领域的有效介入;在治理维度,网络公共领域的治理需要从政府控制向协商治理转变。随着公众政治参与意愿不断增强,网络公共事件层出不穷,然而约束网络公共领域的法律法规却存缺陷,因此,通过搭建协商治理平台,加强网络伦理建设,形成协商民主文化氛围,完善协商治理的制度建设等途径来进行网络公共领域的协商治理。
2016, 18(1):59-63. DOI: 10.16297/j.nuaass.201601012
摘要:航天文化是指航天系统在长期航天事业实践中培育和逐步形成的、具有航天特色的、为全体航天人所认同的精神财富及其物化形态的总和,其核心是航天精神和航天价值观。航天文化是我国航天事业持续发展的思想支撑、精神动力、文化源泉和重要软实力象征,是航天人乃至全中国的宝贵精神财富。探讨航天文化的基本内涵,包括奋发图强、航天报国的爱国文化,自力更生、勇攀高峰的创新文化,追求卓越、安全至上的质量文化,顾全大局、通力协作的协同文化,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的责任文化和以人为本、珍爱生命的人本文化,从航天环境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五个维度提出加强航天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
2016, 18(1):64-71. DOI: 10.16297/j.nuaass.201601013
摘要:国内航空承运人对旅客损害赔偿责任制度适用我国民用航空立法的规定。通过与作为航空运输现代化和一体化的1999年《蒙特利尔公约》的比较后,发现我国国内航空承运人对旅客损害赔偿责任制度的立法在运输凭证及制裁规则、事故与事件的使用、承运人的归责原则以及责任限额和复审制度等方面已严重落后于1999年《蒙特利尔公约》的规定。提出应针对我国民用航空立法规定的国内航空承运人对旅客赔偿责任制度存在的问题,借鉴1999年《蒙特利尔公约》规定,结合我国民用航空运输发展实况,有的放矢地修订和完善我国民用航空立法,实现国内航空承运人对旅客损害赔偿责任制度立法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
2016, 18(1):72-76. DOI: 10.16297/j.nuaass.201601014
摘要: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与环境文化以及行为文化四个维度明晰大学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分析和归纳大学文化四维度的构成要素,并以大学精神文化为例建立其构成要素的系统动力学仿真流图,仿真分析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效应,厘清影响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关键因素,对大学文化建设提出建议。
2016, 18(1):77-81. DOI: 10.16297/j.nuaass.201601015
摘要:校园歌曲是校园文化环境下特有的产物,在当代高校校园艺术文化环境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高校校园歌曲的创演与传播作为一种群体文化现象,背后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对近年来江苏省普通高校中校园歌曲现状的研究与调查,以及对当代大学文化主流方向产生的原因的研究,提出建设性措施,从而为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的艺术环境和全面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起到积极的作用。
2016, 18(1):82-86. DOI: 10.16297/j.nuaass.201601016
摘要:独立学院产生与发展的特殊性及其投资来源和内部治理模式的特殊性,决定了独立学院章程建设工作的特殊性。反思独立学院申请设立时制定的章程,由于对这种特殊性认识不足,因而存在着制定主体不明确、制定程序欠规范、内容不完备以及对实践的指导性不够等问题。为了建立有利于促进独立学院发展的现代大学制度,独立学院在新一轮章程建设过程中除了纠正现有问题之外,尤其要根据自身产权性质明晰价值取向,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明确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2016, 18(1):87-90. DOI: 10.16297/j.nuaass.201601017
摘要:大学制度文化与大学生养成教育具有内在一致性和贯通性,它既是养成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养成教育规律探索的结果。要解决大学制度文化对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影响因素,需要优化与融通制度文化,推进制度文化建设;需要审视与革新大学理念,培育大学人丈精神,调适与整合现代大学制度的文化心理。
2016, 18(1):91-95. DOI: 10.16297/j.nuaass.201601018
摘要:民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为贯彻实施民国政府的各项教育法规法令,指导并督促各地发展教育事业,推进各项教育改革措施的落实,从中央到地方建立各层次的教育行政主管机构便显得尤为重要、迫在眉睫。在近代教育理念及西方政治思想、教育思潮的影响下,在教育界人士的长期倡议以及民间社会团体的大力推动下,各级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建设进程明显加速,组织架构逐渐健全、目标责任逐渐明确、监管督查制度逐渐规范、运行体系逐渐完善。从1912年至1923年,逐渐形成了层次分明、结构科学、分工明确、运行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对于加强教育行政事务管理和推进学制改革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2016, 18(1):96-100. DOI: 10.16297/j.nuaass.20160119
摘要:在以心理动力学为取向的高校心理咨询实务中,除了解释——修通这一起效过程之外,有必要从主体间性的观点再次审视咨访二元关系的变化,通过现实个案去理解如何利用再启动扳机点去打开相遇时刻的大门。这是对关系万能倾向的一种平衡和反思,同时主体间性的哲学视点也有利于高校心理工作者重新看待咨询场域中的权力分配,并借此将自己从组织性焦虑和救世主幻想中解放出来,更好地投入咨询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