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17(1):1-4. DOI: 10.16297/j.nuaass.201501001
摘要:实现"中国梦",离不开知识分子作用的发挥。"中国梦"的提出,是中国知识分子基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进行的思考,为"中国梦"作解,是时代赋予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无可替代的历史角色,共筑"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义不容辞的历史担当。
2015, 17(1):5-9. DOI: 10.16297/j.nuaass.201501002
摘要: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儒家社会主义"有其内在积极价值,其不仅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提供了理念根基,同时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完善提供了思想理论资源。但"儒家社会主义"根植于中国传统小农经济,其理论根基也缺乏对人民主体性的正视,自身也缺乏科学的实践发展路径,这决定了其本质上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于基本经济制度、民主政治制度、依法治国方略和"三步走"发展战略,实现了对"儒家社会主义"的超越。
2015, 17(1):10-15. DOI: 10.16297/j.nuaass.201501003
摘要:和平发展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邓小平及时把握时代主题变化轨迹,以改革开放为突破口,探求发展机遇,将和平思想有机相融,为"道路"形成确定基调,夯实现实基础,指明基本思路;新世纪初,最终夯定"道路"的科学概念,完善内涵建设,架构科学体系,"道路"的路径选择得以完成,其原则和规范逐渐确定。中国梦进一步为"道路"指明发展方向,提供理想动力和牵引力。反之,"道路"实现路径的落实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力保障。
2015, 17(1):16-19. DOI: 10.16297/j.nuaass.201501004
摘要:"以人为本"思想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应成为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特征和指导原则。按照以人为本理论,大学在加强制度建设中,要深刻把握以"人"为本和以"物"为本、以"个别人"为本和以"每个人"为本、以"当前利益"为本和以"长远利益"为本之间的关系,突出制度建设的正义性、民主性、服务性和激励性,并在制度建设的设计、制定、执行和监督各个环节中,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始终、落到实处。
2015, 17(1):20-23. DOI: 10.16297/j.nuaass.201501005
摘要:社会化是现代社会的重要范畴,政治社会化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实际,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出发,我国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有着一定的理论基础。以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发展现状为切入点,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可以从目标维度、主体维度和方法维度出发,通过引导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健康发展获得一定的经验和方法启示。
2015, 17(1):24-28+77. DOI: 10.16297/j.nuaass.201501006
摘要:将产业转移粘性的影响因素纳入生产效率分析框架,运用SFA分析江苏省制造业的生产效率,结果显示:由于产业转移粘性的影响,使得江苏省制造业生产效率仍然较高,达到了69.48%,尚有30.52%的提升空间,且在研究区间内按三次曲线规律增长。产业倾向于本地化发展,而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动力不足,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只有产业的生产效率提高耗尽之时才可能发生。由此,通过预测给出了江苏省制造业各行业生产效率提高耗尽的时间,得出江苏省28个制造业中有20个产业处在可能转移的关键阶段。
2015, 17(1):29-34. DOI: 10.16297/j.nuaass.201501007
摘要:面对愈演愈烈的生源大战,如何吸引更多的优质考生成为当今高校亟待解决的招生难题。基于生源的视角,构建高分段考生和一般分数段考生高校选择的元胞自动机模型,以N校在J省的招生为例,对高校招生竞争的演化过程进行模拟仿真,分析两类考生报考概率的各种影响因素及作用过程。演化结果表明高校可以依靠核心竞争力以及招生附加条件吸引高分段考生,通过分散宣传以及合理调节调档分数线吸引一般分数段考生,量化的参考依据能够为高校吸引优质生源提供更加合理的决策支持。
2015, 17(1):35-38. DOI: 10.16297/j.nuaass.201501008
摘要:高新技术产业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核心竞争力提升具有战略意义。政府应在把握高新技术产业内涵、特征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厘清和市场的关系,准确定位自身的角色和功能,通过加强规划、制定政策、加大投入、营造环境等举措,引导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2015, 17(1):39-43. DOI: 10.16297/j.nuaass.201501009
摘要:基于中国期刊网收录的221条我国高校教师胜任力研究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发现该研究领域近10年来呈现如下特点:文献数量自2004年后迅速增加;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高校教师和思政辅导员队伍,高校管理层的研究较少;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高校教师能力素质模型的构成方面;独撰是主要形式,还未形成稳定的学者群;研究力量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普通高校。
2015, 17(1):44-50. DOI: 10.16297/j.nuaass.201501010
摘要: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顶层制度设计在基层社区的具体实践。"社区制"认受性的提升促使社区由"国家管控单位"向"基层治理单元"的质性蜕变,在地方性社区实践的浪潮中涌现出了一批极具示范意义的城市社区管理创新模式,使之成为社区研究领域中的前沿论题。本研究以"社区治理绩效"为理论分析工具,将其概念操作化为"社区组织结构"、"政府与社区的互动关系"、"社区居民的参与"三个理念子面向,通过目的抽样原则选取N市M社区首推的"委局站"社区管理架构作为华东城市社区实践的典型个案,旨在通过分析"部分"社区情境之下治理框架的运行机制及其治理效能,归纳典型模式在周边区域的适用性,形成由"部分"推论"整体"的"涟漪效益";同时尝试在"微型社会学"的视域下生成"以社区为基础的中层理论",并结合"微型社区研究"扎根地方性实证的实务特性,来共同实现应用社会学领域"学理性分析"与"实践性知识"亦步亦趋的学术"超越"。
2015, 17(1):51-55. DOI: 10.16297/j.nuaass.201501011
摘要:城市社区是国家与社会相分离的产物。国家与社会领域合一单位社会形成,领域分离城市社区产生。当前社区治理自治性缺失,社区治理基本上在国家制度安排内运作,社区自治是我国社区治理未来的发展方向,是社区治理的最佳模式。构建社区自治体系的关键在于:合理确定政府行政权力与社区自治权力边界,行政权力要逐步从"越位"领域退出来,释放社区自治权力空间。
2015, 17(1):56-62+100. DOI: 10.16297/j.nuaass.201501012
摘要:外出务工是当今城市化进程中人口流动的主要形式。通过对贫困地区农村"外出务工女性"与"未外出务工女性"的调查数据对比分析发现,随着贫困地区农村已婚女性的外出务工,其性别观念得到一定更新,以往单一的家庭角色认知模式被打破,且经济独立性有所提升,家庭决策平权化趋势逐渐增强,家庭地位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在改善贫困地区农村家庭性别分工模式及家庭暴力方面成效不明显,且由此可能出现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问题。
2015, 17(1):63-67. DOI: 10.16297/j.nuaass.201501013
摘要:汉末以来交游之风兴盛不衰。南朝齐梁时期以竟陵八友文人集团为代表的士人交游,呈现出广泛性、开放性与复杂性等诸多特性。并且其交游大多为势交,这与当时浮竞的士风密切相关。
2015, 17(1):68-72. DOI: 10.16297/j.nuaass.201501014
摘要:《笑忘录》是米兰·昆德拉小说中的精品,它以布拉格为主线讲述了多个人物的不同生活遭遇,串联了那个疯狂、堕落、野蛮的时代,引发了读者对于人生哲学的深度思考。记忆与遗忘、天使与魔鬼是小说中蕴含着的双重矛盾主题,它们互相交织,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全面解读这两对矛盾主题的变奏,有助于我们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哲学内涵,认识到矛盾存在的普遍性和永恒性,学会以超然的心态去面对无法消解的人生矛盾。
2015, 17(1):73-77. DOI: 10.16297/j.nuaass.201501015
摘要:伐树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一类作品,集中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直持续到晚清。它们在艺术上较为粗疏,且多有重复之处,但其反映出的古人对"人与物"关系的理解和反思却很值得关注,其中有三点最为突出:树木有灵的信仰,这也是一种"推人及物"的情怀;无节制的乱砍乱伐会遭受报应的主旨;体现出强烈的树我一体的生命意识,有些伐树故事突破了单纯的因果报应,投射出一种超越物象的生命关怀。
2015, 17(1):78-82. DOI: 10.16297/j.nuaass.201501016
摘要:大学创业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开创事业的教育活动,其本质是开拓未来事业的全面发展教育。当前大学创业教育出现了诸多困境,其原因之一是由于功利性和传统性的教育模式引发的。创业教育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的系统创新与建设,在理念、课程、师资和制度层面统筹建设,形成"新理念、新方法、新内容、新机制"的创业教育新体系,探索开展创业教育的有效路径。
2015, 17(1):83-88. DOI: 10.16297/j.nuaass.201501017
摘要:本文通过借鉴国内外对学习能力的研究成果,将优势粗糙集理论应用于学习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提取出影响研究生学习能力的关键因素,不仅为研究生学习能力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为提高高校科研能力,更好地创建研究型大学提供了分析和评价思路。结合江苏省高校的调研数据,运用所提出的模型进行了深入分析,对了解研究生学习状况、提高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为研究型大学的研究生培养和管理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2015, 17(1):89-92. DOI: 10.16297/j.nuaass.201501018
摘要:在全面分析世界各国大学的典型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世界一流大学校长遴选的四项共性特征:遴选机制的法理支撑、遴选程序的严格公正、遴选过程的民主化参与和遴选标准的核心素质。要想寻找出符合中国实际的大学校长遴选机制,需要在借鉴国际化经验的基础上,处理好国际化与中国化、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大学外部影响和内在逻辑等之间的关系。
2015, 17(1):93-100. DOI: 10.16297/j.nuaass.201501019
摘要:作为一项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办好开放大学"在目前的实践中还没有突破现有的思维模式和运作模式,而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教育格局的变化,如何创新开放大学建设路径和模式选择,事关我国电大系统的转型升级及开放大学的可持续发展。鉴于开放大学所具有的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特质,在其建设实践中,引入现代商业模式理论并研究基于商业模式创新的开放大学建设路径是非常现实和必要的。开放大学商业模式的核心在于客户价值主张、价值网络重构和大学治理模式,其构成要素包含客户基础、内外部的结构与流程、技术及资源开发运用能力、战略愿景与使命、支持联盟与合作伙伴关系等。要创新开放大学商业模式,探寻未来发展路径,就要从变革定位和客户价值主张、改变收入模式和成本结构、掌握关键资源能力及标准、再造价值链条和伙伴关系四个角度入手,以期实现我国开放大学建设及现代远程教育的可持续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