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设南海防空识别区的法理基础及制度构想
作者:
作者单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作者简介:

高志宏,男,法学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法、航空法。

通讯作者:

中图分类号:

基金项目:

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CLS2015C6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NR2015007)


Legal Basis and Institutional Vision of South China Sea Air Defense Identification Zone
Author:
Affiliation: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Fund Project:

  • 摘要
  • |
  • 图/表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资源附件
  • |
  • 文章评论
    摘要: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防空识别区制度已经成熟,并已具有丰富的国际实践。防空识别区范围通常会大于一国领海和专属经济区,但其不属于主权范畴,不能对该范围内的他国飞行器行使完全的排他主权,只能实施定位、监视、管制等措施,除非飞行器进入该国领空。防空识别区在属性上属于国际习惯法,其法理基础是剩余权原则。中国划设南海防空识别区,是基于国家南海重大利益考量,是对南海周边国家的一种战术防范,是对西方海上霸权国家的一种战略警告,有利于提高中国南海空防能力,有利于维护我国南海权益。要制定具体制度,为有效监控中国南海防空识别区提供保障;制定相应策略,积极应对外界的责难。

    Abstract: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 HTML阅读次数:
  • 引用次数:
历史
  • 收稿日期:
  • 最后修改日期:
  • 录用日期:
  • 在线发布日期: 2023-10-25
  • 出版日期: